这房价,到底要跌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稳定呢?不少朋友都在问我:究竟得等到哪个“点”?
其实,判断房价是否归位、会不会继续暴跌,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满足这两个“金字塔”条件,房价才能真正回归理性,迎来稳定。
01、租售比:泡沫破裂的第一根“针”
什么是租售比?简单说,就是你买的房子,租出去能赚多少钱,多久能收回成本。
国际通用的合理区间是在1:200到1:300之间,也就是说,一年的房租收入要是房价的1/200到1/300。
举个例子:
你在某个三四线城市买了一套100㎡的房子,每月租金1000元,一年就是1.2万。假设这套房大约值24万(符合合理租售比),那么它的房价只该在24万左右。
可现实中,很多地区二手房价格早就超过70万,甚至一百多万,远远超出合理范围。
放眼全国,2025年初的百城二手房挂牌均价是每平米1.413万元。
但与此同时,租金回报率不断掉头向下——不少城市的租售比甚至逼近凌晨2点的血压值:1:900、1:1000!换句话说,房东要等75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收回成本!
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房子的资产价值变得越来越“泡影”。
我在上海调研时,遇到一位房东王女士,她手里一套900万的学区房,月租才一万出头。
算下来,租售比逼到1:900——这要75年!但房贷每月得还3万多,每个月还倒贴两千多,撐到今年三年,她已经筋疲力尽。
这说明:很多房子已经变成了“空头支票”——租金远远无法支撑房价的泡沫,还贷压力巨大。
02、房价收入比——普通家庭的钱包“直通车”
除了租售比,另一个核心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它代表普通家庭用多少年收入,能买到一套房。
国际上,7-8倍的房价收入比被认为比较合理。
比如:一个家庭年收入15万,要买一套60㎡的小房子,售价应控制在大概120-130万范围。但如今在中国大部分二三线城市,这个数字已冲到20-25倍,甚至在北京、上海高达40倍!
举个例子:
北京家庭的中位数年收入约15万元,买套60㎡的刚需房子,得花600万左右。
一算就是40年收入,远远超乎合理范围。也就是说,年轻人存个30年,拼命努力,可能也买不起这“天价”房。
这还是最“小的“城市”——在极端的城市,房价收入比更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山东、河北一些城,房价暴跌,二手房价反而明显低于合理范围;而人口持续外流、经济萎靡的地方(比如鹤岗),房价已跌到“白菜价”,但需求依旧稀少。
这些地方再跌20%、30%、甚至50%,都不一定能见底。
03、还要跌多远?未来的“底”在哪?
那么问题来了:房价还得跌多远,才会迎来“光明”?
根据国际金融机构的预测,2025年可能还会再跌个20%-25%。
但更“悲观”的观点是,楼市调整可能会持续5-8年。为什么?因为市场的“底”,关乎供需、信心和经济基本面。
我做的模型显示,要让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回到合理的12-15倍(相当于国际的两倍左右),核心区房价还要再调整10%-15%。三四线城市则要挤掉30%到40%的泡沫。
尤其是,去年年底央行降准后,流动性充裕,一线城市的库存得到了较好消化,房价甚至微涨。
而东北一些城市,去化周期依然高达24个月,开发商还在降价“拼命”。这就像“南辕北辙”,等待与折腾同时进行。
政策的“救市”工具箱也在加力:
一线城市取消普通住宅标准限制。
二套房契税降到1%甚至更低。
政府在推出优惠房、特价房,让刚需有望“抄底”。
这些都说明:房市分化明显——一线城市逐渐企稳甚至反弹;二三线城市还在“深度调整”。
04、资本和需求的“差点儿爆炸”
最典型的,在13%的空置率背后,是巨大的“还没卖”的房子。
这一数据意味着:每8套房子就有一套是空着。城镇化原本应该带来刚性需求,但现在出现反转——“买房不是为了住,就是为了投资”。
城市化率升级,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未来,房价真正止跌回稳的关键,还在于:
新市民和年轻人的实际购买力。
政府对房地产政策的判断和调控。
城市核心区和次核心区的“差异化”表现。
同时,资产的分化也越发明显。像上海原本的“内圈”房子,价格由1500万跌到1200万,依然有人“忍痛割爱”。
而像河北、山东一些人口外流严重的城市,房价即使跌到“白菜价”,也缺乏吸引力,仍难以止住“下跌趋势”。
05、房价何时回温?答案是:得符合这两个“标准”
总结一下,要实现房价稳定,必须满足这两个黄金“标准”:
第一个标准:租售比
要回归合理区间:1:200到1:300。
具体表现:房价应对得起租金的20-25倍。
这意味着:投资房产的人,未来租金能有效覆盖房贷和持有成本,否则“泡沫”还在。
第二个标准:房价收入比
家庭买房的“安全线”是7-8年。
当前,二线、三线城市更合理的目标是控制在10-15倍(已显著下降),一线城市依然超标。
这决定了房市的“根基”能否稳固,买房者是否能“买得起、扛得住”。
只有两个标准同时满足,房价才是真正“回归理性”。
写在最后:
最后提醒一句:别被市场的短期“躁动”蒙蔽双眼。现在,正是“静待春天”的好时机。
如果你有刚需,房价到达合理区间时,选择入手会更稳妥;如果手里有房,短期内不急于“变现”,耐心观察市场的“底部”信号,也许不要等待几十年——只要这两个标准达到,未来的“回稳”就会水到渠成。
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