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博士后人才服务精准度,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能,7月2日至3日,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市人社局主动作为,前往广州大学、广州实验室、广东海大集团等博士后设站单位开展精准上门服务,为广州市“十五五”规划储备人才力量提供思路举措。
广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前往博士后设站单位开展调研</p><p>
深入一线,精准把脉发展需求
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一行深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负责人及在站博士后代表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各单位博士后科研项目进展、人才培养模式、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及政策落地成效。
在广州大学,重点关注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领域的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需求,研讨高校在基础研究与青年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路径。
在广州国家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关切顶尖博士后人才引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需求,探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的有效举措。
在广东海大集团,重点调研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了解其在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经验与挑战。
聚焦需求,靶向施策破解难题
此次“上门问需”式服务,紧扣提升服务精准度、优化资金使用效能、完善人才政策链三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纳调研成果,聚焦博士后群体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探索研究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支持政策。
同时,会同市财政局,研究优化博士后财政资助的申请流程、拨付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力求资金配置更精准、管理更规范、效益更显著。
推动建立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一流博士后发展环境。
夯实基础,构建博士后发展新格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广州始终将博士后人才视为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目前,市属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已达623个,在站博士后2245人,覆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此次上门服务行动,是广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缩影。通过“政策上门、服务上门、资源上门”,实现了政府与设站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并以问题为导向,加速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性生态闭环。
下一步,广州市人社局将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持续扩大上门服务覆盖面,健全设站单位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博士后人才发展体系,让更多青年创新英才在广州施展抱负、成就梦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穗人社宣
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