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消失的‘飞线充电’现象,竟然在上海的一些小区里卷土重来!”这句话近日在居民之间广泛传播,引发了强烈共鸣。按照人们的预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这类安全隐患本应逐步减少,但在2025年7月末,这一老问题却以新的形式强势回归,并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愤怒又心酸的故事。
背后的原因令人震惊: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费用突然大幅上涨,最高涨幅竟达100%!这让不少居民大呼“充不起”,纷纷抱怨:“公共充电桩用不起了,只能把电池拎回家充电,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更令人担忧的是,短短一个月内,上海就发生了两起因飞线或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造成严重伤亡,触目惊心。 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导致了充电桩价格飙升?整个行业的运作是否存在监管缺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日常支出,到底由谁来保障?
暴涨的充电费用:老百姓用电都成了“奢侈品”?
让我们先从数据入手。过去,上海的许多小区为电动自行车提供充电服务,费用仅为1元钱可以充6个小时,几乎等同于一杯奶茶的价格,性价比极高。对于那些依赖电动车通勤或从事外卖配送的市民来说,他们成为了这些充电服务的忠实用户。然而,这种状况从2025年7月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4915弄小区为例,居民施先生自2023年起一直使用沪慧通信品牌的充电桩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此前,花费2元便可充满电,但从今年7月起,费用却接连上调了两次:第一次调整后,1元只能充4小时;不久之后,再次上调,2元仅能充5个半小时。换言之,原本2元能充的时长被压缩了一半,实际充电费用相当于翻了一番。对于每天需要充电两次的人来说,每天的花费达到了8元。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电动自行车通勤的居民而言,这笔额外支出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
再来看虹口区凉城路560号小区的情况。张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在新的计费模式下,电费和服务费被分开计算——电费部分按照国家电网的标准执行,而服务费则高达0.58元每度。这样一来,每度电的总费用竟然达到了1.22元,其中服务费几乎占到了一半!相比之下,过去按时间长短计费时要便宜不少。
服务费比汽车还贵?新能源车主都要嫉妒
更令人震惊的是,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服务费用,竟然已经大幅超过了多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服务费用。“小桔充电”服务费大部分时段只有0.03~0.06元/度,热门时段顶多0.2~0.3元/度;“新电途”服务费波动在0.05~0.42元/度;“星星充电”服务费最贵,也只是0.13~0.63元/度。
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每度电仅需0.58元的费用,简直堪称“电价王者”!这就像是买一个包子竟然比一头牛排还贵,怎能不让人心生疑问?难道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在技术含量或维护难度上,竟然超过了新能源汽车?有居民打趣地说:“要不咱们干脆骑新能源汽车上下班算了?至少充电比加油便宜不少。”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说出了许多电动车车主的共同感受。
收费改革的初衷,为何变成涨价的“遮羞布”?
此轮涨价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充电桩计费方式的调整。早在2024年9月,上海市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我市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价费分离、明码标价”的原则,并推动将充电设施的供电方式由物业转为电网直供,服务费用则交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充电费用的透明度,更好地保障居民的权益。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度电收取0.58元的服务费,这样的定价合理吗?这个价格究竟是由谁制定的?是出于实际成本的考虑,还是变相涨价的一种手段?
运营商对此有自己的解释:服务费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部分用于分摊设备费用和人工运维成本,另一部分则作为物业的场地管理费。以电费为例,当物业负责供电时,通常会以每度电加收0.2元的方式收费;而在改由电网供电之后,物业则改为按每台设备每年收取500至700元的管理费用。小区物业也表示,从这些服务费中提取的10%到20%,最终会纳入小区的公共收益中。
不过,有些物业却直接打脸:“我们小区压根没收取过场地费,反而是运营商还欠着我们的电费呢!”那么,究竟又是谁在“薅”谁的羊毛?不少居民提出质疑,怀疑一些运营商以“成本上涨”为借口,实际上是在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新的收费模式下,所收取的服务费比例甚至超过了电费本身,怎么看都显得缺乏说服力。
企业真的不赚钱吗?“薅羊毛”还是“割韭菜”?
一些运营商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按时间计费的方式实际上是用户在“占企业的便宜”。根据他们的计算,以500瓦的功率充电45小时,耗电量仅为2度多,电费成本大约1.5元,而企业仅收取12元费用,几乎是在“倒贴钱运营”。如今改为按实际用电量计费,不仅更加透明、公平,也更符合市场规律。毕竟企业需要盈利,日常的充电桩维护、设备主板更换等,都需要成本支撑。
但居民们怎么看呢?有人抱怨说:“你涨价可以,但不能一下子涨一倍,还遮遮掩掩、没有透明度!”还有人质疑:“服务费居然比电费还高,这根本说不过去!”更关键的是,原本由于充电桩价格低廉,居民们愿意规范充电,飞线充电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如今费用突然大幅上涨,不少人又开始悄悄把电池带回家充,或者重新私拉电线,安全隐患也随之卷土重来。这种“倒退”的后果,最终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收费改革,真的让百姓受益了吗?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关于规范我市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推动降低群众充电负担。”“不得借机违规涨价,导致居民用户充电费用大幅上升。”“物业应不收或少收场地租赁费用,将让利空间用于降低充电服务费。”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涨价似乎成了主导趋势,老百姓的负担不减反增。当初的管理设想与市场实际之间的差距,正逐渐扩大。一些小区由于居民的强烈反映,政府不得不介入干预,才促使充电费用有所下调。但从整体形势来看,服务费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争夺利润的核心战场。这样的局面,还是否符合当初“便民”的初心呢?
行业生态:从“公益属性”变身“逐利市场”?
原本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商业化变革与洗牌。一方面,市场潜力巨大。上海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高达600万辆,每天的充电需求近300万次。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无数企业竞相“抢滩”。
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但技术门槛并不高。全国主要运营商有星云开物、沪慧通信、南领科技、小兔充充等几十家,入场门槛低、市场份额分散。
起初,企业通过“补贴+低价”的策略迅速抢占市场,充电桩进驻小区时几乎不收取费用,甚至还会倒贴钱。然而,随着补贴逐渐减少、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价格来保持盈利。服务费也因此成为调整空间最大、最容易被“动手脚”的环节。
有趣的是,一些小区在引入充电桩运营商时,采取了竞标的方式,争相引进服务费更低的企业,只有在这种竞争下,居民才能真正获得实惠。以闵行区为例,当地的“小兔充充”运营商因服务费明显低于同行,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抢用其充电服务。然而,在更多小区中,居民却被高企的服务费所束缚,难以享受到价格上的优惠。
公益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民生与利润的权衡,行业的本质愈发难以辨清。
涨价背后,是谁在承担风险?
最令人忧虑的,是那些曾被整治的乱象再度出现。涨价之后,小区里一度减少的“飞线充电”和室内充电现象又逐渐多了起来。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节省开支!拎电瓶回家充,省下服务费,但带来巨大火灾隐患。飞线充电,电线悬空,极易短路、起火。7月,上海接连发生两起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而导致的火灾事故:
7月15日,崇明区翠竹路风清雅苑小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突发大火,所幸无人伤亡,但自行车烧毁殆尽。7月7日,杨浦区铁岭路某小区,一楼楼道火灾,4人不同程度烧伤,其中一人烧伤面积高达95%。而起火原因,正是住户导致蓄电池起火。事发后,肇事居民被警方刑事拘留。每一起火灾事故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社会的深刻警示。价格的上涨并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关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安全与切身利益。
政策监管缺口,谁来管?
其实,政府早已注意到这一潜在问题。相关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减轻负担、稳定价格、加强监管。然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频频出现**“价格倒挂”“服务费居高不下”“利益分配不清”**等现象。监管部门在不断发文规范的同时,还需在物业、运营商与居民三方之间寻求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实际推进难度相当大。
一些业主大会具备较强的协商能力,能够与物业公司进行谈判,争取免除场地费用,并将服务费标准压低;但也有部分业主缺乏议价能力,只能无奈接受现有条件,毫无选择余地。此外,还有许多老旧小区本身公共充电桩资源就十分紧缺,居民为了充电只能各出奇招——想要节省开支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而追求安全保障则意味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陷入“便宜不安全、安全又贵”的两难局面。
充电桩运营商本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降低使用成本,而非将涨价视为主要的盈利手段。监管部门也亟需健全相关机制,推动成本公开透明,实现价格合理可控,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与处理。只有运营商、监管机构与公众三方协同努力,这一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便民利民,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居民和企业的博弈
杜女士是奉贤区张弄富苑小区的居民,过去曾是推动治理“飞线充电”的积极参与者。去年小区统一安装了充电桩后,她感到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安全。然而,今年7月充电费用突然翻了一倍,这让杜女士不禁感叹“用不起了”。她还发现,不少邻居因此重新开始私拉电线充电,甚至有低楼层住户把电线直接从窗户拉到外面。她无奈地说:“真让人难过!去年大家花那么多时间整治,好不容易有了安全感,现在又全都乱了。”
运营商也有自己的难处。沪慧通信的负责人坦言,行业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微薄,若仅依赖补贴,业务终究难以持续。尽管涨价可能会招致用户的不满,但如果不调整价格,企业就会陷入亏损。而星云开物则表示,提高服务费主要是为了应对小区内各种名目繁杂的场地费和管理费,若不涨价,就无法顺利进入小区提供服务。
物业在哪儿?有的愿意让利,有的宣称“零收费”,还有的却趁机收取所谓的“保护费”。各方各有各的算盘,结果最终还是居民来承担这些成本。展望与建议:安全和实惠,如何平衡?面对当前充电费用飙升和行业乱象重现的局面,社会各界应如何积极应对?透明定价机制:建议监管部门制定成本核查和价格公示机制。服务费必须公开成本构成,杜绝虚高、乱收费。
引入竞争机制:小区应引进多家运营商,让市场充分竞争,倒逼价格回归合理。鼓励技术创新:支持智能充电管理、节能技术和安全防护创新,提升服务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对飞线充电、室内充电等违法行为,持续加大巡查和处罚力度,形成震慑。
强化居民参与:居民要积极参与业主大会、充电桩招标和价格谈判,提升议价能力。安全无小事,民生大于天。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问题绝非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家庭的幸福指数与安全底线。涨价不应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更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安全治理成果付诸东流。
结语:你怎么看?说说你家小区的充电故事
上海电动自行车充电价格暴涨,让人一边感慨“时代的眼泪”,一边又不得不重新正视民生、安全和市场博弈的复杂性。你家小区的充电桩,最近有没有涨价?你遇到过哪些奇葩的充电乱象?你觉得运营商、物业、政府、居民,谁该为“涨价与安全”埋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亲身经历和观点,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如何打造更安全、更经济的充电环境。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者有趣的故事,也欢迎转发和点赞,让更多人关注我们身边的民生话题,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图文打卡计划#
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